初執導演筒的作家九把刀,首部電影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就成為賣座新星,對於能躋身「導演」之列,他坦言「自己其實很沒有權威感」,在片場他只負責講故事給演員聽,他們受到感動後,會忽然開啟一個開關。

至於技術、表演,他全權交由執行導演及演員們發揮。九把刀的經紀人柴智屏說,其實從看到小說那刻起,她就深深愛上九把刀的影像創作天分,所以決定找他簽約。

資深編劇小野最近主持香港陽光衛視《文化在野》節目,特別專訪九把刀與柴智屏,他肯定九把刀的鏡頭語言功力,也讚賞柴智屏「看人很準」,總是能讓沒演過戲或沒什麼表現的演員,在她底下大放異彩,而挑上作家簽約更是頭一遭。

以921大地震後的2000年作為分水嶺,小野認為,那是台灣人在精神層面轉變的標竿。以文學而言,新科導演九把刀正是從那年開始寫網路小說,而知名製作人柴智屏於2001年推出台灣第1部偶像劇。沒想到11年後,這兩位在不同領域上發光的奇葩一起合作的電影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竟如此賣座。

柴智屏回憶起最初看九把刀的小說時,就覺得很有畫面感。與九把刀見面後,「覺得這個人的思考方式很特別,講話也很有趣,很有當主持人的天分」,她更對九把刀執導的短片《愛到底》印象深刻。而這部關鍵短片也開啟了九把刀拍電影的興趣,他坦言,這跟追求夢想無關,純粹是被肯定作家也「能導」的虛榮。

對於執導電影,九把刀也自信地說,當他在寫《那些年》時,就認為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是必然之路,而他也會順理成章地成為編劇。九把刀從不諱言自己的電影夢,部落格裡〈是的,我要出發前往好萊塢了〉一文,他就提到,希望將《少林寺第八銅人》、《殺手》系列、《打噴嚏》、《功夫》、《等一個人咖啡》、《獵命師傳奇》、《異夢》、《臥底》、《後青春期的詩》等都改編。

《那些年》開拍後,九把刀非常有主見。他向小野透露「自己並不是一個很能守住秘密的人,但為了最後10分鐘、令人意想不到的電影畫面,自己保密了5年。」在小說和電影的情節鋪陳上,九把刀坦言,拍電影時總會比較貪心一點,不只要訴說青春回憶,也想在時光機裡把事情做得更好,「像是作精神治療一樣」,修補人生的遺憾和後悔。

對於九把刀總愛吹噓自己「很屌」,小野本來不以為意。但在看完《那些年》之後,小野徹底改觀,他在九把刀的網路影片中留言說「九把刀在電影裡使用的鏡頭語言是非常自由的,真的很難得看到這種一直流竄的鏡頭裡面,呈現出如此感人且熱血沸騰的情緒,最後組成一個完整的電影。」他終於承認,九把刀的確有兩把刷子。

然而,即使是自認「很厲害」的九把刀,面對創作的無法施展,他在部落格上也透露出些許無奈:「我的創意沒有問題,而是我身處的大環境無法給予我的故事強大的改編力量,是語言的障礙、是改編資金的障礙、也是製作環境的障礙」,但他沒有懷疑過自己的故事,一秒都沒有懷疑過他的故事能否有足夠的能量,登上國際舞台。可見九把刀的電影夢,還有續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李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